首页

魅族女王白色高跟肉丝踩

时间:2025-05-30 02:22:12 作者:创新传承方式 让非遗“活”在当下 浏览量:71168

  行神州“播”天下 优质主播中国行丨创新传承方式 让非遗“活”在当下

  央广网新余5月28日消息(记者 刘培俊)当传统非遗“撞见”现代生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新余花鼓戏、洞村竹编、昌坊剪纸……5月27日,“行神州‘播’天下——优质主播中国行”活动走进江西省新余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主播用镜头记录新余之美,带领网友“云游”新余,探访这些当地代表性非遗项目,见证其匠心传承与创新活力。

  “狂风掀起信江浪,雷雨交加野茫茫……”当天上午,在松山小学,新余花鼓戏《风雷渡》正在上演,演员们以精湛的唱功、细腻的表演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舞台设计,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民间故事,引得现场掌声迭起。

  “花鼓戏来源于‘赣中花鼓’,原名‘花鼓灯’,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2012年,新余花鼓戏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余花鼓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刚告诉记者。

  除新余花鼓戏外,昌坊剪纸、洞村竹编、分宜药香也走进学校,让大家得以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辨识艾草、薄荷等药材,研磨、配伍、搓香,教室弥漫草木清香。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制成提神药丸,更理解了“香道养心”的文化内涵。

  非遗来源于民间,成长于群众。“我们每个学期都会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非遗已经进入当地学校课程设计体系。这也是希望种下非遗的种子,让大家更好地爱上、传播、传承非遗。”新余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钱胡艳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活态化”文化形态。非遗传承人也顺应时代发展,开启新的征程。江西省新余市市级非遗项目洞村竹编第五代传人李年根便是其中之一。

  做了一辈子竹编的他选择直播互动、拍摄视频等方式,让竹编手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竹编制品月均销售额超万元。”李年根说,竹编生意的红火,还带动了周边手艺人共同致富。

  近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幅近九米长的夏布绣《长江万里图》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幅巨制由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及儿媳吴婉菁带领创作团队耗时13个月完成。十几种针法和三十多种颜色的丝线在作品中交错,用独特的刺绣语言展现了祖国的壮阔山河。

  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在江西民间流传久远。在素有“中国夏布之乡”之称的江西新余,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

  “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老手艺长出新枝芽。”接过婆婆的“接力棒”,吴婉菁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借助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提升非遗技艺的自身造血能力,为夏布绣生活化艺术表达开辟一条走得通、走得好的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婉菁大胆创新,利用现代设计巧妙跨界融合,开发出了箱包、首饰、灯艺、茶空间、文房等上百种夏布绣文创作品,让夏布绣这一传统工艺逐步融入大众生活中。在她的推动下,夏布绣这门老技艺“潮”了起来。

  如今,非遗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焕发新时代的光彩与魅力。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迎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

中国国际工业互联网展区是本届投洽会的重要展区之一,展区以“数链百业·智创未来”为主题,汇聚80余家科技企业,集中展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在人形机器人展区,记者看到,这里集中展示各种功能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并现场表演。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句容!

娄勤俭在答中新社、中新网提问时表示,去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大会发言人邀请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出席了记者会。李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就媒体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以及政府自身建设作了深入阐述,也明确整个任期的工作思路。

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路建华被查

此外,论坛还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设计了多条技术参观路线,涵盖自动驾驶与智能物流、农村公路与城乡客运、国际机场与轨道交通、高铁与自动化码头等领域,全面展示中国在可持续交通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

广西柳州:“龙头花”盛放 民众沉浸粉色“海洋”

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治纲表示,陕西与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兄弟”,本次推介之旅,既是学习之旅、取经之旅,也是探亲之旅、访友之旅。甘肃真诚地希望能与陕西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业态共拓,共同打造陕甘研学文旅圈,共同书写丝绸之路研学华章。

海试只是开始:航母服役前需要做什么?

随着规模增长,不少自营平台对聚合平台的流量依赖在增加。如祺出行此前在招股书中表示,平台网约车服务的月均活跃乘客、平均乘车频率及年度乘客留存率分别由2022年的116万名、10.2次及31.0%减少至2023年的99.7万名、9.0次及27.8%,主要是由于平台履行来自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的订单量不断增加。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